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解读
发布日期:2025-03-31 浏览次数:111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网络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网络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相关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4 年发布,规定公安部主管全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计算机信息系统实行安全等级保护。
《网络安全法》:2017 年实施,明确国家实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网络运营者应按要求履行安全保护义务。等级划分第一级(自主保护级):适用于一般的网络和信息系统,其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运营者自主进行安全保护。
第二级(指导保护级):受到破坏后,会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公安机关对其进行指导。
第三级(监督保护级):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公安机关对其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级(强制保护级):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公安机关对其进行强制监督、检查。
第五级(专控保护级):受到破坏后,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由国家专门机构进行严格控制和保护。工作流程系统定级:网络运营者对信息网络、信息系统、网络上的数据和信息,按照重要性和遭受损坏后的危害性分成五个安全保护等级。
系统备案:等级确定后,第二级(含)以上网络到公安机关备案,公安机关对备案材料和定级准确性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颁发备案证明。
系统安全建设:备案单位根据网络的安全等级,依据安全国家标准开展安全建设整改,建设安全设施、落实安全责任、建立和落实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系统等级测评:备案单位选择符合国家要求的测评机构开展等级测评。其中,第三级以上网络运营者委托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等级测评机构每年开展网络安全等级测评。
监管单位定期监督检查:公安机关对第二级网络进行指导,对第三级、第四级网络定期开展监督、检查。重要意义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通过分级保护,指导网络运营者根据不同等级的要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全面提升网络运营者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避免 “一刀切” 的安全保护方式,使安全资源能够根据网络和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规范网络安全管理2:为网络安全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责任和义务,有助于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等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重点保护,能够有效防范网络安全威胁,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网络信息中心)
- 上一篇:网络安全与AI的融合与挑战
- 下一篇:《网络安全法》解读